【整理|】
▲餘甘子一口嚐到五種滋味,是最接近在地的機能性食材。(張家瑋/攝)
餘甘子,又稱作庵摩勒果(Amla)。因果實酸澀,吃了會回甘,故有「餘甘」之名。而客家話音近「有甘」,所以在台灣又稱為「油甘」。早期客家人常醃漬果肉當零食,後因水果選擇性日益多元,餘甘子種植面積逐漸減少。近年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於竹苗地區復育餘甘子樹,選拔優良新品種,並對餘甘子的調節血糖、血脂功能進行研究,積極推廣讓民眾認識這項機能性食材。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為了推廣這臺灣在地機能性食材,特別推薦苗栗公館鄉及銅鑼鄉的幾個遊程景點,要讓大家透過「眼睛看、耳朵聽、動手做、鼻子聞、嘴巴嚐」五感,全面性的認識餘甘子。
▲在穿龍圳上的百年老屋。(張家瑋/攝)
沿著苗栗公館台6線,走訪當地小農創辦的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。「Me棗居」種植多種機能作物,如紅棗、杭菊、餘甘子等;94小舖則販售苗栗當地小農栽種的無毒農產品。繼續沿著在地的穿龍圳,走訪公館農田與街道,順道走進在圳上的百年老屋「穿龍豆腐坊」吃個手工豆花,享受恬靜的農村生活。
▲一群友善外地小農來到這裡,守住百年老屋,也守住了在地情感。(張家瑋/攝)
想要更了解「餘甘子」,就不能不去位於苗栗銅鑼的「」農場,該農場是以改善土壤活性的自然農法種植餘甘子,且開發多元產品。尤其餘甘子具有酸澀回甘、去油膩的特性,作成餘甘子雞湯、餘甘子養生茶等風味料理,別有一番健康新體驗。這天下午舉辦餘甘子美感午茶,特別邀請主廚漢克運用餘甘子鮮果、果粉及酵果露三種素材創造出三道點心:「餘甘子香煎鮭魚佛陀碗沙拉」、「餘甘子松露巧克力」、「餘甘子蜂蜜檸檬茶凍」,顛覆餘甘子只能鹹食或醃漬的窠臼認知,以創意料理滿足大家的味蕾。同時邀請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的專家講解餘甘子的機能性功效,讓大家在現場品嘗美食之餘,同時享受一場機能食材知識饗宴!
▲樹重奏農場的范爸堅持採用酵道自然農法,不使用化學製品及一次性器皿,戮力與大地共好。(張家瑋/攝)
▲范媽拿手菜,鋪滿草地露天長桌為大地增添晶亮光採。(秦雅如/攝)
⇨ 資料提供|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
餘甘子小百科
餘甘子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,特別是含有大量的水溶性酚酸類,如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、鞣花酸(Ellagic acid)、沒食子酸苷(β-glucogallin)等,可說是養生界的綠寶石。餘甘子亦含有高量的維生素C,因此也是養顏美容的聖品。
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