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績下降都是電商造成的嗎?


最近常聽到報導,現代人流行網路購物,消費者來店頻率下降,實體店業績下降;一些口碑不錯的商店因店租上漲而結束營業;熱門商圈沒落等等,業者抱怨景氣不好,人力不足,生意難做。

埋怨景氣不好,無濟於事。少子老化的社會變化,消費型態的改變,是我們要接受的事實。因此我們要面對環境的變化,認真思考消費者的需求,找出改變的方向,不斷的努力前進,才能在競爭市場中求生存,甚至能夠逆勢成長。

上個月和一群年輕的好友們到南投仁愛鄉的清境農場旅遊。舊地重遊,感慨萬千。這兒變得相當活絡,有青青草原,有天空步道,有各種商店,已經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,帶動了山區的繁榮。

想當年921大地震,南投地區受災相當嚴重。當天早上進入公司,接獲中部地區加盟店受創嚴重的信息,大約30家門市全倒或半倒。公司成立緊急救助對策中心,日本樂清公司也寄來他們在關西大地震時的救助處理對策做為參考。公司團隊並到受災現場慰問與救援,承諾一切損失由公司概括承受。

那時清境農場遊客中心災情慘重,停止營業,變成閒置的廢墟。然而做為通往合歡山橫貫公路的必經之地,少了遊客中心這座中途休息站,十分不便。當時公司內部有商場事業開發部門,於是我們考慮決定承接這個商場。

老闆凡事斤斤計較,顧客自然不願上門

2003年商場重新營運,一些大都會才有的連鎖商店、咖啡店進駐在海拔1743公尺的高山,吸引了無數遊客。

天災的重創下,惡劣絕望的環境中,大家不計利益,互相幫忙,思考如何振興,恢復商機,清境農場就是患難中的成長例子。

回程中看到一排賣水果的攤位,客人卻只聚集在一個攤位前面,生意特別好,原來老闆忙著切水果,熱情的招呼客人試吃蜜蘋果。有顧客走到另一攤,也想試吃比較一下,但這一攤的老闆回說「買了才能吃」。

一個精打細算的老闆,時時跟客人斤斤計較,可能永遠賺不到消費者口袋裡的錢。

這情景讓我想起以前在市場觀察水果攤的經驗,客人喜歡在老闆對數字不是很精準、很在乎的攤位買水果;如果老闆稱重時,斤兩必分,斤斤計較,客人就不會到他的攤位來買。這是人之常情,我們都喜歡受到優惠的感覺。

以前在國外留學,學校宿舍沒有浴室,必須到外面的大眾澡堂洗澡。學生們口耳相傳,有家澡堂的老闆常在櫃台打瞌睡。學生們調皮也想碰碰運氣,趁老闆打瞌睡時溜進去,不用付錢。於是很多學生都去光顧這家澡堂,他的生意也跟著興旺起來。

遭遇大環境困境,以及面對消費者之際,你要選擇當個怪罪他人及斤斤計較的老闆嗎?

(林珮萱採訪整理)
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