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化人權議題為動物繪本:《說好不要哭》創作歷程解析


演講者:吳易蓁、謝璧卉
記錄:賴柔蒨(沃時文化)

編按:2019年,國家人權博物館啟動「畫話一座島的故事: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」,徵選對於白色恐怖、轉型正義、不義遺址感興趣的繪本工作者,為其辦理一系列講座、踏查與創作轉換的分享工作坊。其中的系列講座,邀集繪本推廣者與創作者分享人權繪本的創作過程。講座現場的紀錄整理為系列文章,授權刊登於Openbook閱讀誌。

22歲的青年無端被誣陷為一樁爆炸案的主嫌,飽受刑求逼供,後雖證實為清白,情治特務卻不放過他,再度羅織罪名,以共產黨入罪,在綠島坐了12年冤獄──這是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的親身經歷。來自馬來西亞的他,1967年來台就讀大學,從此人生變調。他的故事在繪本《說好不要哭》中,被轉譯為海豚東東的遭遇。

東東是一隻喜歡到處旅行的海豚,某天游到一座美麗小島,眷戀島上風景,捨不得離開,卻因此被捲入島上的火災。海底世界有蠻橫跋扈的鯊魚法官,一個個籠子裡關著和東東一樣被冤枉的動物,大嘴尖牙的燈籠魚在籠外惡狠狠盯哨。以海豚母子為主角,繪本將陳欽生的白色恐怖經歷置換成藍綠色的海洋場景。

如何在背景複雜,又涉及骨肉分離、天人永隔等私密情感的人權故事中,選取合適的敘事線做為故事文本?如何描繪抽象文字成可愛圖像,使故事成為可口易讀的繪本?「畫話一座島的故事: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」工作坊,10月26日「從資料到故事」課程,邀請《說好不要哭》作者吳易蓁、繪者謝璧卉擔任講師,分享創作經驗。

▉秉持同理心挑選故事線

吳易蓁從「繪本的藍圖」、「創作者的同理心」、「書籍出版」、「企劃書怎麼寫」、「故事創作」、「做出取捨、選擇」等大題漸次講述。做為繪本的發想者,除了確立繪本定位、目標讀者群、創作風格等基本設定之外,「同理心」更是創作過程中需要保有的重要態度,「這是政治受難者的故事,我要怎麼說他的人生?」

政治受難者願意挺身和大眾分享自己的傷痛歷程,但做為創作者得謹慎選擇片段,不可照單全收,得分辨「什麼是我可以寫的」。這些血淚斑斑的生命故事,千絲萬縷都是難以撫平的傷口,一些「高潮迭起」的情節或許會讓故事有看頭,但經過重述再現,卻可能變成在傷口上灑鹽,造成當事者的二度傷害。當中的分寸拿捏,有賴創作者對於當事人和家屬的熟識、了解,並存有同理心,不斷自我詰問。

吳易蓁提到某次綠島人權營的經驗,她帶領學員製作短劇,內容是白恐受難者蔡焜霖於營隊中公開講述的獄友故事,結果短短5分鐘的戲劇呈現,讓蔡焜霖當下瞬間情緒潰堤,其悲傷程度讓吳易蓁相當震撼。「我覺得這些受難者,有一個部分停留在他們被捕的年紀,他們那麼樣地無助,被捕的時候可能十幾、二十歲,也是個孩子而已。」

因此,書寫白色恐怖受難故事時,吳易蓁往往會去想像「當事人和他們的家屬看到之後的心情」,並且反覆自問,「我到底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?」以及,是否有把握在繪本短短幾十頁、幾分鐘的閱讀過程中,把如此傷痛的故事說清楚?若是一些較為沉重的情節,以繪本表現太過輕巧,就應該捨棄。

陳欽生度過12年的黑牢,出獄後卻拿不到身分證,露宿台灣街頭多年,回不了家鄉……這樣曲折的人生裡,《說好不要哭》選取當年他母親隻身來台尋子,兩人在綠島隔著監獄玻璃相見的情節做為故事主軸。這個片段的選擇,來自吳易蓁對當事人的了解。她經常參加人權館活動,發現每次陳欽生提到母親都會非常激動,「因為陳欽生的父親早逝,是單親家庭,和母親的感情深厚」;而千里尋子的母親,一句中文都不會,往返綠島兩次才見到陳欽生,過程艱辛。「有時候在尋找創作點的時候,可以多觀察,看什麼環節是受難者最在意的部分」,由此完成一部對當事人和讀者都有意義的作品。

▉畫面的視角、色調與空間感

海豚東東和媽媽隔著籠子相見的畫面,是《說好不要哭》最重要的轉折,繪者謝璧卉以三個跨頁來處理這段情節。她試著在此「呈現監獄內、外的意象」:首先,第一個跨頁為俯視視角,左右對稱、照鏡子的概念,以裝訂線的中線區塊做為監獄內外的分界,東東和媽媽分別位在左、右頁。接下來兩個跨頁,是東東隔著玻璃,注視媽媽的畫面。該如何呈現兩人之間無形的玻璃隔閡?謝璧卉以「玻璃結晶體」表現東東和媽媽彼此貼近,卻無法肢體接觸的意象。

謝璧卉在工作坊中,大方分享這本書在創作各階段,從鉛筆到不同階段上色的草稿。繪者的第一步是設定主角形象,以《說好不要哭》為例,吳易蓁已設定由海豚做為主角,原因之一是延續她前一本人權繪本《愛唱歌的小熊》,以動物做為敘事主體。其次,海豚因生活環境或掠食狀態,身上總帶有傷疤,恰好能象徵受難者與家屬心理和身體的傷痕累累。此外,陳欽生為馬來西亞華僑,飄揚過來海來台唸書,以大海做為故事背景也有所呼應。

謝璧卉接著談到繪本的「空間感」。《說好不要哭》皆為跨頁構圖,因此空間上可分為左、中、右三區塊,中間裝訂處就是繪者可以玩的部分,例如前述母子相見的構圖表現。除了每一頁本身的空間感,謝璧卉還提到頁面之間的「空間互動」,這也是她認為繪本有趣的部分。她指出,本書有兩個跨頁構圖相同,內容卻呈現完全相反的情緒;一面是故事走到谷底,東東感覺在作一場醒不來的惡夢;另一面則是故事展露曙光,東東的生命即將開始轉變。

隨著東東的遭遇,繪本整體色調相應改變。從一開始東東到處旅行時的明亮,到出事後轉暗;一度在國王答應釋放無罪的東東時,短暫明亮;隨後又轉向更深沉的顏色,直到東東和媽媽相見後,收起眼淚決定振作,全書才由暗轉亮。母子相見的俯視頁面,東東所處的左頁是深色,全書暗色調在此完結;跨越中線的玻璃隔閡,母親所在的右頁是明亮海域,由此直到尾聲,每一面都維持亮白色調。謝璧卉以此象徵,「他的人生從黑暗到光明是因為媽媽的到來」。

▉創作靈光與訊號

「繪本最難的就是最後一頁。」收尾如何具有張力,又能帶有詩意,考驗繪者的靈光。《說好不要哭》結尾在東東和媽媽團聚的畫面,吳易蓁和謝璧卉原本是採用開放式結局,讓海豚東東隻身在大海,往回家路上游去,但最後在出版社建議下,修改為現在的版本。

創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經常需要相互協調妥協,例如,謝璧卉一開始多使用高對比顏色與較尖銳的線條,以凸顯角色忿忿不平的情緒,但後來出版社編輯將整本書的色彩、線條都調整得較為柔和。謝璧卉也提到,自己的壞習慣之一是容易把畫面塞太滿,這時就需要編輯適時幫她踩煞車。

《說好不要哭》的繪製過程僅一個月,繪者能在短時間內和作者取得共識,除了既有的合作默契,更在於吳易蓁書寫時,對每個畫面場景已有基本想像。作者傳達得愈詳細,和繪者的分歧也能愈少。

面對人權議題龐雜的資料背景,吳易蓁分享她的「創作訊號」:「聽到一些故事會感動到頭皮發麻,我就知道這是一定要寫下來、記錄下來的內容。」「只有自己被感動,才能夠去感動別人。」然而,繪本只呈現了受難者經歷的一小點;即使經常參加人權活動,聆聽受難者的分享,或閱讀其自傳,吳易蓁仍感覺「像在迷霧中尋找線索」,她總覺得受難者對於過去仍有很多保留,始終「聽不到他們最想說的話」。

吳易蓁鼓勵工作坊學員,只有和受難者建立足夠的信任感,才有可能挖掘更多他們的人生故事。或許有一天那層迷霧將全然散去,從此再也沒有陽光照不見的暗角。●

說好不要哭
作者:吳易蓁
繪者:謝璧卉
出版:玉山社
定價:280元
【】

作者簡介:吳易蓁
其他出版作品包含:《愛唱歌的小熊》、《自由背包客: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》等。亦為夾腳拖劇團長,製作多齣人權劇場,一些在繪本難以呈現的部分,就透過劇場形式傳達更深刻的象徵意涵。

繪者簡介:謝璧卉
插畫家、平面設計師。其他作品包含:《阿公草》、《自由背包客: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》等。

喜歡這篇文章嗎?請灌溉支持我們!

 看過來唷~

  • 【12/28(六)@台中市立圖書館 溪西分館】煙囪之島:用一千天看見台灣的石化傷痕/何榮幸/
  • 【12/28(六)@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】我與貍奴在新北市圖總館/黃麗群/
  • 【1/4(六)@台中市立圖書館 豐原分館】站在性的不同出發點:談《性意思史》的小說後台工作/張亦絢/
  • 【1/4(六)@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】慢話《小輓》漫畫/阿尼默/
  • 【1/5(日)@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】有年輪的繪本/林真美/